《伊麗莎白‧大衛的經典餐桌》烤古題的三款麵包,隨著書中指引回到50年前的麵包做法,松露姊姊再度翻譯大作。
烤古第一題:P.350 馬鈴薯麵包
試作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54438314618412/permalink/1489633571098880/
復古版的麵包配方與現在歐包的用鹽比例真的很不一樣,這次烤了兩倍的分量,使用12CM立方體吐司烤模,用水量過容積是1500cc,正符合書中的需求,出爐後看得越來越看兩隻企鵝,於是筆電搜尋「企鵝」,就以企鵝為背景上菜吧! 切開品嘗後,我稍稍心理震了一下,鹽分果真與以往不同,我烤的不知歲月忘了已到午夜就覓組長,結果組長即時解惑,我們要先放下現代的架構,回到50年前的年代,為了保存等功能所研發出來最好的比例,這時我懂了,一看世間怎麼已經pm11:58,有組長這麼棒的白粉堂老師真的好幸福。
這次使用T65的麵粉與新薯的組合。
剖開切面圖,組織算是平均的囉
烤古第二題:P.354 米麵包
試作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54438314618412/permalink/1489965637732340/
能夠用米飯入麵包實在太興奮,有一種中西式合併的感覺,當稻米遇上小麥的奇遇,如書上所說果然麵糰更黏了,依照書上的只是順利的讓一次醱酵的麵糰入烤模,這一次放進的是千代田的吐司模,也算是服用一顆定心丸,伊麗莎白大師烘烤分成三個階段,除了溫度的三段變化、第三階段是脫模烘烤的,原來以為外皮會焦黑,但驚喜的是一切都還好(因為家裡的烤箱陰晴有些不定,還是稍蓋了一下烘焙紙),看過組長的分享,這米麵包隔天吃更好吃,於是第二天配著大肉肉吃了(有米飯就要有大肉,不是嗎?),剖開的組織還蠻均勻的,麵包裏層是軟Q的,鹽重量和書上一樣重,但米麵包比馬鈴薯麵包鹹度感覺低一點,依著書做才能感受50年前大師研發這款麵包的用心。
這次使用T65的麵粉與富麗白米的組合。
剖開切面圖
隱約還看的到米飯顆粒呢!
剛好煮了東坡肉,有米飯就要配大肉的概念。
烤古第三題:P.348 基本吐司
試作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854438314618412/permalink/1489983697730534/
之前使用T65麵粉總是在用水量遇到小挫折,這次製作馬鈴薯麵包的時候也還遇到太濕的現象,後來就繼續攪拌才成糰,基本吐司是一日三包的第三包,這款大師我們要先將麵粉與鹽巴先烤溫熱,結果在攪拌過程順利許多,是因為麵粉的水分加熱減少了嗎?當下受寵若驚,是不是以後用T65都先烤溫熱呢?第三包雖然順位居末位,但醱酵兩倍大卻不落後第二包-米麵包,第三包也是用千代田吐司模,看著長成2倍大的時間一樣,就一起進烤箱,一樣分三階段烘烤,基本吐司的體積反而大於米麵包,原來準備起司搭配享用,吃到一半因為兩者都是鹹的,改用注上鮮奶油甜甜的搭配,果然超級對味的啦!
這次使用T65的麵粉,大師說全部用高筋麵粉也可以喔!。
按壓的彈性是有的喔!
剖開切面圖
配上一樣有鹹度的起司,結果......還頗鹹的呢!
於是換上微甜的鮮奶油,兩者中和吃起來更好.
同一天三種麵包出爐,確實有些忙,烤箱也一爐接一爐。
烤完麵包的隔天,帶著書前往接近貢寮的馬岡漁港,天氣晴朗的好天氣,但遺憾發生了,帶了相機居然沒有帶記憶卡,整個在濱海公路上盼望燦坤出現,當然是希望落空,只好用手機拍照了,很安靜的小漁村,好多平房都已荒廢,走在小巷弄的氛圍很舒服,沿著標示一路找尋台灣最東邊的咖啡店,沿路拍拍走走停停,後來找到了馬崗街27號咖啡店。
在橫木桿子上的《伊麗莎白‧大衛的經典餐桌》
在荒廢窗台上的《伊麗莎白‧大衛的經典餐桌》
仔仔幫我拍的.
帶花的櫛瓜好美、好喜歡,我還沒親眼目睹過。
如此美景光是看了就會很開心。
謝謝松露姊姊!帶我領會書中的美好
全文轉載自 辛蒂楊不想留白的生活
https://goo.gl/zRPJgz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