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暴食江湖》,一篇關於早餐的文章寫得精彩,焦桐先生很文藝地把早上這頓,稱作“一天中最初的期待”,聽起來如情竇初開般美好。字裡行間,他甚至不能苟同將早“餐”說成早“點”,生怕吃簡單了。如果因為趕早而“吃得粗鄙”,則一天都會“覺得面目可憎”。如果想到翌日清晨即可吃到美味,則“心中就綻放著桔梗花”。真浪漫啊。焦先生生活在臺灣,換到北京,想吃得精細而豐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北京吃早餐是一種無奈。上班路遠,堵車,加上愛睡懶覺……像我這樣,漸漸幾乎與早餐絕緣。最多,勉強在離家前喝杯牛奶,出門上鎖,最後一口隨著電梯門關閉匆匆咽下,早餐即告結束。我的生活多麼面目可憎,而且可憎了好幾年。
年初蔡瀾先生來京,約了在他住的酒店吃早飯。到時見他點了京味早餐套裝:粥、豆腐腦、火燒和小菜。我猶豫半天,還是要了西式套餐,看上去更實惠一點。蔡先生不解,為什麼在北京不吃當地的美食?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在我看來,酒店裡是沒有好早餐的,最好吃的早餐都在居民區的尋常巷陌中,冒著煙火氣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站在鍋灶前跟店老闆說著咸淡,或者用筷子在鹵蛋的鍋裡仔細尋找最入味的那一隻……這種感受在酒店裡永遠無法實現。
這一點,我和焦桐先生的想法一樣—只要好吃,可以為了一碗煎蛋面走半個小時。酒店的早餐,永遠是程式化的食物,果腹可以,享受則遠遠談不到。因此,哪怕麻煩一點兒,我都要去實地,找最當地語系化的小吃,像重慶的小面、西安的臘汁肉夾饃、桂林的馬肉米粉、鄭州的胡辣湯、安慶的豬肝圓子……這也是我喜歡出差的原因,工作時間有一定彈性,可以安穩享受美味。在外地,我每天吃早餐的習慣會自動恢復,而且居然也充滿了“一天中最初的期待”。
《至味在人間》第064頁。
隨意翻開你手邊的一本書的任何一頁,寫下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句子, 或是寫下你正在閱讀的書籍的句子, 標上書名、ISBN和頁數,當作回應。閱讀讓思想更有力量,我們一起來讀書。
---
書名:人呢,聽說來了?
作者:王祥夫
Isbn:978-986-7282-84-2
p.43
人們都知道,房子這種東西就是要人住才行,一旦沒人住就會很快破敗下來。一開始,人們搬下去了,但還是捨不得上邊的房子,門啦窗子啦都用石頭堵了,那時候,搬下去的人們還經常回來看看,人和房子原是有感情的。後來,那房子便在人們的眼裡一點點破敗掉,先是房頂漏了,漏出了窟窿。但是呢,既然不再住人,漏就漏吧,結果那窟窿就越漏越大,到後來,那房頂就會慢慢塌掉。人們一開始還上來得勤一點,到了後來,下邊的活計也忙,人們就很少上來了。有些人家,雖然搬下去了,但上邊還有一些碎地,零零星星的碎地,一開始還上來種,到了後來,連那零零星星的碎地也不上來種了。這樣一來呢,上邊就更寂寞了,人們倒要奇怪老劉家怎麼不搬下去?外邊的人來了。就更是覺得奇怪。村子破敗了,味道卻出來了,好像是,上邊的村子要是不破敗倒沒了味道,破敗了才好看,而這好看的破敗和荒涼之中卻讓人意外地發現還有戶人家在這裡生活著,卻又是兩個老人。這就讓這上邊的村子有了一種神秘感,好像是,老劉家真是與眾不同了。
《論點思考: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解決正確的問題》ISBN:9789866031496 第6頁